我国2025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成绩单出炉,GDP同比增长5.2%,综合各项数据来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延续稳中有进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对此,本刊记者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进行了专访,分析当前经济运行情况,解读经济民生领域热点问题,研判下阶段经济走势。
记者:今年以来全球发展的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这种复杂环境下,您如何评价我国今年前三季度的经济表现?
新闻发言人:今年前三季度,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国内也面临着转型调整的阵痛和挑战,经济稳定运行的压力有所上升。面对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各地区各部门沉着应对、狠抓落实,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共克时艰,我国经济迎难而上、应变克难,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再次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
从主要宏观指标看,经济“稳”的主基调没有改变。经济增长、就业、价格和国际收支是我们常说的宏观经济“四大指标”,经济运行稳不稳、好不好,这些指标最有代表性。从经济增长看,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00万亿元,同比增长5.2%,比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分别加快0.2、0.4个百分点。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而言,能够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是不容易的。从就业和物价看,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与上半年持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基本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月度涨幅连续5个月扩大。从国际收支看,货物贸易顶住压力平稳增长,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增速逐季加快,外汇储备保持在3.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这些指标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运行“稳”的态势没有变,体现了加力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妥善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的积极成效。
从结构质量指标看,发展“进”的势头没有改变。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不仅要关注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今年以来,各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红利向产业链上下游加速渗透,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7%,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绿色转型稳步推进,绿色能源生产消费占比提升,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增长点加快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多元化市场有力支撑出口增长,尤其是“新三样”产品出口两位数增长。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2%,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向优、动能向新的步伐依然稳健,我们说经济稳中有进,这个“进”字就更多地体现在这些地方。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本届智博会以“人工智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年度主题,集中展示一系列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图为9月5日观众在智博会上参观、体验“飞行汽车”。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从发展历程看,经济“韧”的特性没有改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增长动能不足,一些企业经营比较困难,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能实现5.2%的增长更显可贵,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应变破局的能力和抗压耐压的韧性。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舞台上,中国力量愈发彰显,5.2%的增长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是全球经济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内在逻辑,是制度优势、供给优势、需求优势、人才优势等多种因素协同联动、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在风雨洗礼中、在压力考验下锤炼锻造的,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了稳定性和确定性。
记者:您刚才的介绍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稳”、“进”、“韧”。那么,从“进”的角度,能否再展开介绍一下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
新闻发言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以来,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推动发展动能向新、经济结构向优、民生保障更实,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具体来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取得新突破,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核聚变等领域创造多个世界纪录和全球第一,2025年我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10,是10多年来创新力提升最快的经济体之一。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链条、多维度转型升级,数融百业、网联万物为经济增长打开全新的“数智空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6%、9.7%,机器人减速器、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2倍、40.5%、29.8%。
二是协调发展步伐坚实稳健。各方面统筹产业、需求、城乡区域发展,弹好“协奏曲”,不断提高发展协调性。高质量供给占比提升,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5.9%,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提高0.3个百分点。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内需主动力作用有效发挥,前三季度内需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七成以上。城乡区域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前三季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43,同比缩小0.03,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快于东部。
三是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各方面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在能源转型方面,加快化石能源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带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继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在产业转型方面,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绿色新增长点,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9.7%、46.9%、14.0%。在生态保护方面,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着力建设宜居美丽家园,空气、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四是开放发展活力不断迸发。面对逆全球化风浪,我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致力于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外贸“朋友圈”越扩越大。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2%,占进出口总额的51.7%,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对非洲、中亚等新兴市场进出口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前7个月,我国成为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比上年同期增加14个。出口产品向新向优,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1.9%,“新三样”产品、铁道电力机车等绿色产品增速达到两位数。免签政策持续优化,“中国游”、“中国购”热度攀升,前三季度免签入境外国人超2000万人次,已经高于上年全年的总量。
五是民生保障和安全发展扎实有力。在各类惠民生政策带动下,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3%,其中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政策性生活补贴和惠农补贴增长较快。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增加,前三季度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运输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7.9%、4.2%。粮食能源增产保供加力,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规模以上工业原油、原煤、天然气产量平稳增长,有力保障了生产生活用能。我国产业链完整的优势继续发挥,制造业比重保持稳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升,安全发展的根基进一步筑牢。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推动发展动能向新、经济结构向优、民生保障更实,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提供了坚实的内在支撑。图为2025年10月20日,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一艘货轮在拖船辅助下停靠集装箱码头。 新华社发 俞方平/摄
接下来,面对前进中的风险挑战,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底气。
记者:今年我国在保民生增福祉上下了不少力气,对于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您有什么评价,如何看待我国当前就业市场的表现?
新闻发言人:就业关联着千家万户,映射着经济脉搏,党中央高度重视。今年以来,外部环境急剧变化,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就业总量与结构性压力并存,党中央、国务院坚定地把稳就业摆在“四稳”之首,各地区各部门认真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大稳就业工作力度,我国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呈现出“一稳两降”的特点。“一稳”指的是就业基本面稳定。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与上半年持平;其中,一、二、三季度分别为5.3%、5.0%、5.2%,总体平稳。从三季度各月看,受毕业季以及夏季高温多雨户外工作岗位减少等因素影响,7、8月份失业率环比有所上升,9月份随着季节性影响减弱,失业率回落至5.2%。“两降”指的是就业主体人群和农民工失业率下降。前三季度,30—59岁就业主体人群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0%,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4.8%,均比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在复杂环境下,就业形势能够保持总体稳定,主要得益于三方面有利因素。一是经济平稳增长,就业稳定有支撑。经济增长是稳定和扩大就业的基础。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2%,创造的经济增量接近4万亿元,同比多增1368亿元。在劳动生产率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量扩大带来生产活动增加,这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转型发展向好,就业扩容有依托。我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面是服务业的扩容提质。服务业涵盖较多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前三季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占GDP比重达58.4%,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服务业较快发展为就业扩容提供了重要支撑。三季度,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卫生和社会工作、公共管理等服务行业就业人数比二季度和上年同期均有增加。同时,数字经济、现代服务、智能制造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也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三是政策力度加大,就业兜底有保障。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打好稳就业政策组合拳,落实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对稳定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要看到,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到龄退休的人员增多,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压力。
当然,在充分肯定就业基本盘稳固的同时,也要看到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行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影响用工需求,同时一些行业又面临缺技工、缺人才的现象,稳就业压力依然不小。面对这些发展中、转型中的问题,还是要依靠推动高质量发展来解决,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挖掘就业扩容空间,抓好稳就业政策落实,推动就业大局持续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记者:就业和物价都是和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指标,刚才说到了就业,那么对于当前消费价格走势,您又是如何看待的?
新闻发言人:物价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今年以来我国价格总体偏低,前三季度CPI同比下降0.1%,多数月份在-0.1%至0.1%之间小幅波动。对于物价低位运行态势,我认为要全面辩证地看待。
一是CPI同比下降主要是受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一方面,农业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国内肉蛋奶、果蔬茶供给充裕,叠加上年7月份以来对比基数走高,前三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8%,影响CPI下降约0.3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受国际油价波动的输入性影响,国内能源价格下调,成为下拉CPI的重要因素,前三季度能源价格同比下降3.3%,影响CPI下降约0.25个百分点。同时也要认识到,当前CPI低位运行,既与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变化有关,也与我国发展阶段相关。我国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一些传统动能在衰减,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但目前阶段新动能成长所带动的价格上涨还难以对冲一些传统行业价格下行的影响,加之外部环境变化也加大了国内价格调整的压力,因此价格低位运行也具有阶段性。
二是核心CPI涨幅连续回升显示供求关系出现改善。随着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深入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扩大,服务价格涨幅稳定,支撑了核心CPI连续回升。前三季度,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其中9月份上涨1%,涨幅连续5个月扩大,近19个月以来首次回升到1%。前三季度,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0.8%,涨幅比上半年扩大0.4个百分点。
三是促进价格积极变化的有利因素累积。下阶段,扩大内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市场竞争秩序等相关政策显效将促进相关领域价格改善,假日效应有望带动服务价格,同时翘尾因素下拉影响也将逐步减弱。从这些角度看,促进价格合理回升的积极因素有望进一步累积。
总的看,保持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增收,带动居民就业和增收,也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要继续发挥好宏观政策组合效应,扩大国内需求,推动落后产能出清,按照《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要求,深化价格领域改革,创新价格引导机制,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多措并举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记者:请问您对下阶段经济走势有何展望?
新闻发言人: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民经济顶住压力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从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逻辑没有变,平稳运行的支撑条件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大势也没有变,中国经济有基础、有条件保持稳定运行。
从发展态势看,前三季度经济平稳增长,为全年发展打下了较好基础。经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三季度经济增长快于上年全年和上年同期,延续了“稳”的发展态势;从体量看,三季度当季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的全年总量,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势头仍在持续。在内外挑战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殊为不易,是中国经济不断展现韧性和活力的最好写照,也为实现全年预期目标扎稳了底盘。
从发展动能看,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支撑有力。我国科技创新“硬实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持续赋能产业创新,创新动能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潜能,为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按下“加速键”。前三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24.7%;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生物药品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4%、20.5%、11.8%,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98.0%、28.5%。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正为中国经济换上新的增长引擎,这有助于对冲下行压力、增强上行动力。
从政策支撑看,宏观政策持续显效,将有力护航经济平稳运行。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及时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力保障了经济稳定运行。近期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出台实施《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下达第四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加强“两重”项目组织调度,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有助于进一步形成政策合力。我国有充足的政策空间、丰富的政策工具、常态化的政策储备,能够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
还要看到,我们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稳步推进将不断释放发展潜能,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更是为“十五五”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有优势,这是我们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当然,逆水行舟的路上总有阻力,通往光明的途中难免会有荆棘,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转型阵痛的压力依然存在,我们要迎难而上,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宏观政策落地增效,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改革,着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潜能,不断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