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下的美联储:经济“风险管理”难掩政治干预魅影

9月17日,当美联储降息的钟声敲响,市场看到的不仅是利率数字的变动,更是一道正在裂开的制度体系。美联储用25个基点的谨慎调整维持着专业理性的表象,但美联储新任理事米兰的仓促入局与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持续施压,已将这次货币政策的调整变成了对央行独立性的压力测试。在数据的合法性与政治的渗透力之间,美联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经济理性的支撑

不能否认,美联储此举有其坚实的经济逻辑。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速正呈现温和放缓态势。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塞思•卡彭特预测,受关税政策滞后效应影响,今年第四季度至明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将进一步疲软。2026年,美国经济增速可能跌至1.25%,远低于2024年的2.8%。就业市场的冷却尤为刺眼。8月,非农新增就业仅2.2万人,失业率升至4.3%,其中少数族裔失业率上升已引发决策层的警觉。这些信号无不预示着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在加大。

在通胀方面,美联储最新经济预测显示,政策制定者预计今年年底的通胀率中值仍为3%,远高于央行2%的目标。然而,当前价格压力主要源于供给侧因素(如关税政策推高的进口商品成本),而非源于经济过热带来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这种结构性差异意味着,美联储此次降息并非对抗经济过热,而是通过“风险管理式降息”提前对冲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点阵图显示年内或将还有两次降息,凸显政策制定者对经济走弱的担忧。

从历史比较视角看,此次降息的幅度和时机选择仍在常规政策框架内。这种审慎态度与2020年疫情期间的紧急降息形成鲜明对比,也与米兰主张的激进宽松政策形成反差,充分表明决策核心仍坚守着“数据依赖”的传统准则。

政治施压的渗透

然而,经济理性的背后,政治力量在不断渗透。特朗普自今年1月上任以来,不仅持续公开批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更采取了一系列实质性行动试图影响货币政策走向,如提名白宫经济顾问斯蒂芬・米兰出任美联储理事,使其成为1935年以来首位同时在白宫和美联储供职的美联储理事。特朗普还以所谓的“抵押贷款欺诈”为由试图解雇美联储理事丽莎・库克。此举虽遭法院驳回,但开创了总统试图直接罢免在任美联储理事的先例。这些行为构成了对美联储独立性的系统性挑战。

米兰在降息决策中的特殊角色集中体现了政治压力的传导路径。其在上任仅一天后就投下反对票,主张降息50个基点,其政策立场与特朗普“必须立刻降息且幅度更大”的公开要求高度吻合。更值得警惕的是,米兰以“无薪休假”方式保留白宫职位,说明其没有真正切断与行政分支的利益关联,从而也直接破坏了美联储理事应有的独立性形象。尽管另外两位特朗普任命的理事鲍曼和沃勒此次选择与鲍威尔保持一致,但米兰的存在已打破了美联储长期以来的“政治中立”传统,为未来政策走向埋下不确定性隐患。市场担心,美联储正在沦为白宫政治博弈的延伸战场,而不再只是经济学家的技术机构。

独立性的边界

美联储在同时发布的预测中维持对通胀和就业的理性判断,显示其并未完全屈服于政治压力。虽然鲍威尔依靠强大的协调能力,暂时维系了政策共识,但在通胀尚未完全受控、就业已率先走弱的背景下,美联储提前降息,难以让外界相信政治没有在其中起作用。25个基点的降息幅度,本质上就是在经济理性与政治诉求之间的一次妥协。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政治干预已趋于常态化。随着2026年美国中期大选的临近,特朗普对宽松货币政策的要求只会变本加厉。鲍威尔已暗示可能不再连任,美联储未来一年将进入权力更替期。这意味着,美联储的独立性将在最敏感的时间窗口遭遇最严峻的考验。

这次降息不是一次简单的货币政策操作,而是一面镜子。它折射出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现实,也揭示出政治干预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侵蚀。短期来看,美联储还能依赖数据维持决策的合理性,但长期来看,如果政治绑架持续,美联储“以数据为锚”的传统恐将崩塌。届时,不仅美国经济将付出代价,全球对美联储独立性的信任也将被彻底动摇。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