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迟迟与诺贝尔科技奖无缘

 2020年度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马上就要公布了,又到了中国各界人士包括科学界(体制内体制外),广大网民十分纠结的时刻了,之所以纠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咱们作为世界上大国,最近几年综合国力日益增长,咱们科技实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互联网领域更是强势崛起,但是回归到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一个国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多少很大程度说明这个国家基础科学的水平,这里面涵盖了科技人才储备,科研设备,科研机构与大学质量,科研机制的健全程度,咱们中国每年都翘首以盼但最终都失望而归,屡屡错失该奖项,其背后所反映的问题值得中国社会各界去深思,去反省。

  截止目前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只有一人那就是屠呦呦(未被体制内完全认可,非中科院院士),咱们近邻日本这几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疯狂收割诺贝尔科学奖,几个领域都十分强劲,崛起程度远超德国,法国,英国,每年都与美国平分秋色。这刺痛了每一名国人,过去二十年尽管日本表面上经济发展减慢尤其是互联网经济下,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基础科学,对科技人才,对教育的重视与尊重。中国尽管很多舆论都认为诺贝尔奖被西方实力所操控,但是咱们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咱们中国科学家去争取到该奖项来证明中国科技实力的,既然咱们主观上还是重视该奖项就应该改变一些目前的现状,无论是教育方面还是科研机构环境与科研人员待遇。之前我说过中国人才有很多但是好多流失海外,新生代科研人员以清华女神颜宁为代表,其实不能用爱国观念来道德绑架他们,应该找出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例如改善科研人员待遇,例如减少一些外行管理者的行政干预,给科研人员创造更自由的学术研究交流环境,基础科学方面上级管理部门多一些耐心,毕竟基础科学领域很多情况下短时间很难见到成效,但对于社会未来发展却意义重大,所以需要改变一些观念,所以需要相关单位体制改革这是十分关键问题,总之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努力改进才行。最后还得提一下咱们的教育,是不是咱们初高中阶段教育的繁重且枯燥,千篇一律,唯成绩论导致咱们学生缺乏个性,大部分人的创造力,求知欲在中学阶段就被扼杀,想必很大程度上还是咱们教育出现了问题。咱们中国这边不缺乏人才,缺乏发掘人才并给予他们更多支持与搭建平台的机制,希望出现更多像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也希望屠呦呦式的科学家被体制内认可尊重,更希望相关单位能够靠实际行动挽留住颜宁式的科研人才。更希望多出现像郑强,施一公这样的学者,教育家。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