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印刷声 上海书展开幕前探秘一线印刷车间

据《劳动报》报道,每年八月中旬,申城都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书香盛宴——上海书展。这是属于爱书人的嘉年华,更是这座城市的盛大节日。上千场阅读活动遍布大街小巷,书海、人潮绘出暖心图景。而每到这个时候,高温或台风往往也会相伴而来。
上周,一场今年以来在我国登陆的最强台风“利奇马”突然来袭,上海全市普降暴雨。在风力较大的浦东、金山、奉贤等地,许多人员密集场所都陆续关闭,建筑工地更是全面停工迎战台风。
不过,纵使户外雷声轰鸣、暴雨如注,上海各大印刷厂的车间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生产线上的工人们日夜忙碌,进行着书展前最后的冲刺。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进车间,近距离了解了书展开幕前的印刷厂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听工人们讲述了他们心中的“爱阅之城”。
制版员工成“杂家” 一本书的诞生从这里开始
“轰轰轰!”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印刷机开始运转,工人们将一堆堆裁切好的纸张放入机器中,通过机器的转动让空白的纸张铺在流水线上,一张张图文并茂的成品从印刷机另一头快速涌出。这是一家印刷厂最常见的一幕,也是大多数人对于一线印刷工人最基本的印象。
然而,一本书的诞生并非起始于印刷车间,而是制版中心,这里也是上海雅昌最核心的区域。相对于印刷车间的轰鸣,这里安静到只有鼠标点击、键盘敲打、纸张打印的声音。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团队,近年来却承担着上海书展一半以上彩色图书的输出工作。
雅昌艺术中心负责人曹文彬告诉记者,图书的出版制作基本遵循这条路线:先是摄录、扫描,而后进行排版、校色,制版中心输出后才是印刷、装订、打包成品。因此,制版中心相当于一个输出窗口。
不过,这里的工作并非简单地将电脑里的图文变成印刷品。据了解,制版中心的工人们除了要会操作各种软件,还要熟知印刷的整个流程。不仅要对文件进行预检,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导致的后期生产不流畅,有时甚至要查出出版社编辑校对时没有看出的差错。应该说,制版中心的员工都是“杂家”。
因为到了书展的最后冲刺阶段,记者采访当天,雅昌排版和校色区域的技术员并不多。不过,作为核心部门,这个团队其实有着将近百人的规模。一个月前,这里几乎一座难求。曹文彬告诉记者,在雅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制版带动印刷。”因为在印刷机上可调试的空间毕竟有限,如果前端没做好,后续工作很难弥补,甚至一切都要推倒重来,其重要性由此可见。
一个车间配七位“机长” 印刷工人早晚翻班不停歇
循着浓浓的油墨味往下走,位于雅昌艺术中心底层的印刷区,可谓这家印刷厂的“心脏”。记者采访当天恰逢台风过境,户外狂风暴雨,而车间内却是一派热闹的景象。7台印刷机有规律地“跳动”着,一旁堆满了一摞摞已经完成印刷的图书纸张。记者在这里见到了唐师傅,他是雅昌印刷车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机长”。之所以说他“老”,是因为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奋斗了十余年。
采访时,唐师傅正在进行机器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他告诉记者,对机长来说,图书印前印时印后的工作内容、人员和设备状况都必须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做好调度工作。“比如印刷前要检查设备;印刷中要随时校对套正、观察墨色是否均匀,发现问题要尽快调整;印后还要对设备进行保养与维护。”
一个有经验的机长可以通过声音辨别设备问题所在。“这都是时间历练出来的真功夫,也是为什么一个合格的印刷机机长必须经过十年基层锻炼的原因,你得知道设备每个部位的所有情况。”印刷车间张经理说。
采访时记者看到,印刷期间机器每印出一张,唐师傅都要拿着出版社确认过的大样反复比对。看似降低了效率,但唐师傅告诉记者,车间每台机器的效率其实都是限定的,每小时不宜超过1万印,太快的话,纸张两边会卷起,反而影响了质量,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消耗。
据了解,因为质量上的高标准要求,印刷车间的进度压力一直很大。为了抢赶时间节点,自上个月起,车间7条流水线就悉数开动,每个机组配备一位机长,搭配1-2名印刷工人,早晚翻班,24小时不停作业。
由于印刷生产与时效性紧密相连,刻不容缓,这就使得在印刷厂上夜班成为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特别是书展期间,“黑白颠倒”更是一种常态,越是夜深人静,印刷工人越忙碌。许多工人甚至直接以厂为家,“全天候”守候,只为保证书籍保质保量如期交货。
16年练就“火眼金睛” 精益求精打造书籍之美
除了印刷工人,记者在现场看到,车间里还有一部分工人,不时地拉着一车又一车的纸张来回走动着。仔细问了才知道,原来为了减少物流压力,公司特意将折页机搬到了印刷车间附近,这样,刚刚印刷完成的图书纸张就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折页。
采访时,离记者最近的一摞纸张是新出炉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的一套碑帖,叠起来后和普通女孩儿的身高差不多,目测有数千印。这些折页后的纸张正等待着随后花式考究的装帧,这也是雅昌颇有特色的一个部门。
事实上,装订部门的工序细分起来有很多,一本普通的图书就包括了烫金、锁线、贴胶等多道工序。尽管现在已经实现了全自动化的生产流程,但在关键岗位上的操作仍然需要人工来完成。有些精装图书需要纯手工装订,这也对技术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保证质量,在装订车间,每个区域几乎都有一个长长的挑样台,这里是质检员工作的区域。印品从眼皮底下一过就能抽出次品,凭借16年的丰富经验,雅昌装订部经理王四波已经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采访时,王四波正拿着两张印刷好的图书封面做比对。在外人看来,这两张出自同一机器的封面几乎没有差别,然而在他眼中却能看出不同。“精益求精是对读者的尊重。”王四波说。
据了解,除了把控成品书的质量问题,王四波还会在装订过程中进行巡检,对检验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处理过程跟踪。用曹文彬的话说,王四波与他的同事们给雅昌印刷的图书质量上了“双保险”。
也许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才让雅昌成为了每年上海书展沪上各大出版社最信赖的伙伴之一。今年上海书展,雅昌承印制作了近十家出版社的彩色图书,每天的印刷量达到了170万印左右。如今距离书展开幕已不到3天,每一天都是不同书籍的最后期限,各个车间里的工人和所有机器都在满负荷运转中,这样的工作一直要持续到书展结束。
窗外狂风暴雨,屋内热火朝天。曹文彬感叹,每年书展总是特别忙,压力是巨大的。不过,看到每年书展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纸质图书阅读,曹文彬又倍感欣慰。在他看来,书展是爱书人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也是印刷工人的一个成长驿站。因为书展,让他们对这份职业有了更多的敬畏之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身上更多的责任,这种责任是对图书质量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工作的热爱。 

相关产品

评论